定尺美标H型钢型号尺寸,W14*211重型H型钢横截面面积
美标H型钢规格表 美标HP钢桩
美标W4×13 美标W12×14 HP8*36
美标W5×16 美标W12×16 HP10*42
美标W5×19 美标W12×19 HP10*57
美标W6×8.5 美标W12×22 HP12*53
美标W6×9 美标W12×26 HP12*63
美标W6×12 美标W12×30 HP12*74
美标W6×16 美标W12×35 HP12*84
美标W6×15 美标W12×40 HP12*89
美标W6×20 美标W12×45 HP14*73
美标W6×25 美标W12×50 HP14*89
美标W8×10 美标W12×53 HP14*102
美标W8×13 美标W12×58 HP14*117
美标W8×15 美标W12×65 HP16*88
美标W8×18 美标W12×72 HP16*101
美标W8×21 美标W12×79 HP16*121
美标W8×24 美标W12×87 HP16*141
美标W8×28 美标W12×96 HP16*162
美标W8×31 美标W12×106 H型钢W18×65
美标W8×35 美标W12×120 H型钢W18×71
美标W8×40 美标W12×132 H型钢W18×76
美标W8×48 美标W14×22 H型钢W18×86
美标W8×58 美标W14×26 H型钢W18×97
美标W8×67 美标W14×30 H型钢W18×106
美标W10×12 美标W14×34 H型钢W18×119
美标W10×15 美标W14×38 H型钢W18×130
美标W10×17 美标W14×43 H型钢W18×143
美标W10×19 美标W14×48 H型钢W21×44
美标W10×22 美标W14×53 H型钢W21×50
美标W10×26 美标W14×61 H型钢W21×57
美标W10×30 美标W14×68 H型钢W21×48
美标W10×33 美标W14×74 H型钢W21×55
美标W10×39 美标W14×82 H型钢W21×62
美标W10×45 美标W14×90 H型钢W21×68
美标W10×49 美标W14×99 H型钢W21×73
美标W10×54 美标W14×109 H型钢W21×83
美标W10×60 美标W14×120 H型钢W21×93
美标W10×68 美标W14×132 H型钢W21×93
美标W10×77 美标W14×145 H型钢W21×101
美标W10×88 美标W14×159 H型钢W21×111
美标W10×100 美标W14×176 H型钢W21×122
美标W10×112 美标W21×132
美标W30*90 美标W30*99 美标W108
美标W30*116 美标W30*124 美标W30*132
美标W30*148 美标W33*118 美标W33*130
美标W33*141 美标W33*152 美标W33*169
美标W36*135 美标W36*150 美标W36*160
美标W36*170 美标W36*182 美标W36*194
美标W36*210 美标W36*231 美标W36*247
美标W36*262 美标W36*282 美标W36*302
美标W36*330 美标W36*361 美标W36*395
美标W36*441 美标W36*487 美标W36*529
美标W36*652 美标W40*149 美标W40*167
美标W40*183 美标W40*183 美标W40*211
美标W40*235 美标W40*264 美标W40*278
美标W40*294 美标W40*331 美标W40*392
美标W40*199 美标W40*215 美标W40*249
美标W40*277 美标W40*297 美标W40*324
美标W40*362 美标W40*372 美标W40*397
钢铁冶炼的长流程向短流程转向是控碳的方式之一,另一个更清洁的冶炼方法就是氢能冶炼技术。”张龙强介绍,氢能在冶金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将推动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使钢铁生产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一旦技术取得突破,将全面改变钢铁行业高碳排放的格局。
2019年1月,中国宝武与中核集团、清华大学签订《核能-制氢-冶金耦合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核氢冶金产业联盟。前不久,基于相关技术,中国宝武旗下的宝钢股份在湛江基地开工建设(一期)1座百万吨级、具备全氢工艺试验条件的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示范工程及配套设施,可按不同比例灵活使用焦炉煤气、天然气和氢气。
宝钢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湛江基地将在氢基竖炉的基础上,利用南海地区光伏、风能配套上“光-电-氢”“风-电-氢”绿色能源,形成与钢铁冶金工艺相匹配的全循环、封闭的流程,产线碳排放较长流程降低90%以上,并通过碳捕集、森林碳汇等实现绿氢全流程零碳工厂。
在清洁冶炼技术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作为世界建设学科,在钢铁冶金新技术方面具有强大的研究实力,目前已经在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组建了二氧化碳科学研究中心,并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2021年4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成功落地转化。该技术是由建龙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联合开发出的代氢基熔融还原CISP新工艺,其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均实现国产化。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企业在积极开展与减碳技术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中也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张龙强表示,在“2021全球专利创新指数”,排名前30名企业中有13家中国钢铁企业入选,其中中国宝武位列第三,排在全球专利创新指数。
在白皓看来,宝钢股份的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作为低碳冶金的示范工程以及建龙集团的氢基熔融还原冶炼技术的落地应用,无疑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创新引领、推动科学减碳具有重要意义。
03按图索骥可控碳
近年来,我国不同的钢铁企业根据国家、地方、行业的双碳政策以及结合自身实际分别制定碳减排规划和路线图。“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企业已率先提出到2050年的减碳技术路线。”白皓表示,以中国宝武为例,其提出了绿色低碳发展主要思路,并在宝钢股份宝山基地开展富氢高炉试验、湛江基地开展氢基竖炉试验、梅山基地开展大废钢试验,在八一钢铁开展富氧和炉顶煤气循环试验等。
河钢集团提出的技术路径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及流程结构变革,推进全流程减排;优化用能并构建多元能源结合体系,加快低碳转型;开展全生命周期评价,助力钢铁材料性能和寿命提升;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协同降碳,开展低碳研发技术示范等。
张龙强表示,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降碳的主要方向包括:继续实施产能产量双控,控制粗钢总量;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有序推进结构调整;开展能效提升及评估,支持企业提高绿色能源使用比例;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全社会的一场持久战。”张龙强表示,行业企业应充分学习、了解相关政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科学谋划、有序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发展,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标准引领、储备低碳动能、夯实低碳基础、革新低碳技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